2025.10.23-2025.10.27|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
展出藝術家
岑 龍、貝翠斯・維達爾、林靖子、馬泰奧・卡薩利・卡拉梅洛
展覽資訊
2025.10.23-2025.10.27
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2025
台北世貿一館
展覽介紹
不在場的自我:當代肖像與靈魂的想像——四位藝術家穿越形式與文化,探索無法具象的存在
文:策展人 林暄涵
在自我不斷被影像化、數據化與表演化的當代社會,肖像畫是否仍能承載對於「真實自我」的追問?《不在場的自我:當代肖像與靈魂的想像》聚集四位來自不同文化語境的藝術家——岑龍(中國)、林靖子(日本)、貝翠斯(西班牙)與馬泰奧(義大利)——他們並非再現面容與身份,而是描繪那些模糊、游移、難以言說的存在狀態。
這些藝術家以各自的文化美學與創作語彙,探索「靈魂」如何被看見——或無法被看見。他們的作品從東方的形而上哲思、女性主體的詩性沉思,到西方存在主義與心理象徵的繪畫實驗,描繪的不是外貌,而是某種正在變化、無法命名、卻確實存在的內在狀態。
這場展覽不試圖重建穩固的自我形象,而是邀請觀眾思考:藝術是否能夠透過觸及某種真實來喚起對自我的感知?或許,正是在那個不斷缺席的空間,靈魂才終於得以顯影。
⸻
岑龍:在無言的注視中,靈魂低語
岑龍的畫作讓我們直面某種更深層的存在狀態。他筆下的肖像,是處於凝止與漂浮之間的靈魂投影。岑龍以簡化的形象、沉著的色彩與靜止的時間感,營造出一種內在震盪不已的精神場域。他並非以寫實重構人物,而是藉由克制的語彙與沈靜的構圖,創造出靜默的畫面氛圍,召喚觀者對情感與存有的深層感知。
他的創作深受中西方哲學與宗教思想的啟發,尤其關注「無我」、「苦行」與苦難洗鍊後的純真精神。他筆下的存在體並非主體的自我宣示,而是歷經時間與信仰淬鍊後的精神殘影——近乎神聖而寂靜的靈魂肖像。
⸻
林靖子:在幽微沉靜中,召喚內在感知
林靖子的繪畫是靜謐的,但這份靜謐並非空無,而是一種細膩而持存的存在感,是靈魂在日常細節中被召喚的微光。她以日本傳統膠彩技法,層層堆疊出柔和卻堅實的肌理,使畫面既輕盈透明,又深邃幽遠。她筆下的肖像不描繪人物外貌特徵,而是捕捉一種「內在狀態」——與自然、記憶、時間對話之際,短暫浮現的感知痕跡。
「幽玄」——日本美學的核心概念,是她創作的精神支點:不完全展現、不直言其意,卻引發無限想像與情感共鳴。在她的作品中,自我不再是一個清晰可辨的主體,而是一個漂浮於靜謐時空中的感知單位,始終與萬物互為鏡像。
⸻
貝翠斯:在記憶與幻境之間,召回被遺忘的自我
不同於傳統寫實肖像,貝翠斯並不追求身份的辨識,而是潛意識的具象化。她的畫作中,花朵在頭髮中綻放、書頁如翅膀托舉孩子、淚水垂落如流水——這些象徵性的圖像建構出一種心理風景。她的作品像是一則靜止的寓言,訴說那些未被言說、卻始終在場的記憶與感覺。
貝翠斯融合古典繪畫技術與當代心理敘事,使作品呈現既熟悉又陌生的質地。畫中人物雖具人形,卻似失語的存在,無聲地訴說著內在經驗。她讓肖像畫從外貌描繪轉向情感深層的「內視」:觀者所見的,不只是畫中的人,更是自己未曾處理的記憶殘影。
⸻
馬泰奧:在變形的輪廓中,勾勒靈魂的裂縫
馬泰奧筆下的人物從不尋求穩定。他的肖像輪廓模糊、表情扭曲,彷彿正在經歷一場從內而外的崩解。這些肖像不是再現,而是內在情緒與身份認同被推至極限時所留下的視覺痕跡。他以奔放而粗粝的筆觸,構築原始的情緒質地,強烈對比的色彩與破碎的構圖,讓畫面充滿張力,彷彿人物與畫面本身都處於解體邊緣。
他的創作深受存在主義、精神分析與當代繪畫語法影響,肖像成為對存在本身的提問。他描繪的不是完整的個體,而是個體在社會壓力、情緒動盪與身份失序中顯現的裂縫。他的畫筆直探孤獨、焦慮與荒謬,試圖在斷裂中尋找真實。觀者與其說是在觀看某個人,不如說是在與自身的裂縫相遇。
⸻
結語
這場展覽不是關於臉孔的呈現,而是關於靈魂的迴聲。我們是否仍能在畫面中,遇見那個被遺忘、被壓抑、卻從未真正離去的自己?在藝術家的筆下,「不在場的自我」或許並未消失,而是等待著某個靜止的凝視、某次無聲的回望,被重新召喚回存在之中。


